袁行云先生和他的《清人诗集叙录》

来源: | 2017-10-19 23:35:28 评论数: 我也参与

摘要

[]二十多年以前,新华书店总店有个特价书销售中心,主要经营一些库存比较久的积压书籍,一般按原价打个半价左右,也有些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图书按原价出售。只有少数常逛书店的老油条才知道。

二十多年以前,新华书店总店有个特价书销售中心,主要经营一些库存比较久的积压书籍,一般按原价打个半价左右,也有些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图书按原价出售。由于当时网络不发达,知道的人不多,只有少数常逛书店的老油条才知道。开始只开在大院门口旁边的地下室里,规模不大。印象里比较深刻的就是1997年的时候卖过一批八十年代印的二十四史,比如一套《北史》只有十块钱,对学生来说真是一次大惊喜。

2000年左右可能因为库存书籍越来越多书店,搬到里面一幢大楼的三层,面积扩大了几百平米,书的种类也增加了许多,看一遍下来总要两三个小时。当时我已经上班,周末常常去逛,淘了不少书,后来翻阅最多的就是一部《清人诗集叙录》(以下简称《叙录》)。

袁行云先生和他的《清人诗集叙录》

《清人诗集叙录》

我那时对清代诗歌并不太喜欢,总觉得好诗唐宋人已经作尽,后来的不过是余响而已,本来不会对这种书有多大兴趣。但这书厚厚的三大册很是醒目,又有启功先生题签,看起来是很专业的著作,就随手拿来翻翻。首先映入眼中的就是作者照片,袁先生温文儒雅,完全符合我心目中学者的形象,不免兴趣又大了几分。

然后看到自序,知道此书乃作者三十多年精力所聚,以一人之力读竟清人诗集四千多家,成稿两千五百十一篇,实在让人叹服。可惜天不假年,六十岁时“忽染沉疴”,未能完成撰写三千余篇的整体计划,令人感慨其治学之质实与遭遇,心生敬佩,遂购以归。

这样一部二百余万言的大著作,只印行一千五百部,以原价一百零八元的三折出售,仍陈列多日方售完,可见当时学术著作市场之低迷。

《叙录》一书按作者生年为顺序,共著录三百年间的诗集两千五百多家,可以大致看作一部《清人诗集总目提要》。每篇均列版本之源流,附以诗人生平,然后详述其作品之风格特色与内容有关“时事与社会生活者”,并就清诗之众多流派融会贯通,不同诗集之间彼此考订,相互发明,在清诗整体研究上取得了全面超越前人的成就。后来出版的《清人别集总目》和《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》,虽然在版本上著录得更详细(而且还有不少错误),在艺术评论和文史考订上都要稍逊一筹。细读此书,知袁先生绝非仅凭浏览诗集序跋而撰述,必定对大部分作品都经过了一番细心研读。

例如,卷一著录康熙十六年刻谢三宾《一笑堂诗集》四卷,论其生年及作品特点为:“生年诸家说法不同,据集中‘庚寅初度自述’有吾年五十八句,推为万历二十一年生……诗歌分体,作于明季者居什七八。奉命监军东省诗,触目皆然,无不自襮其功。感怀杂兴之作,意不超而逞其词,恶劣固所不免。间有关系农旱禁沽之题,及明季轶闻,较可补史乘未备云。”显然不是仅仅大致翻阅过此书。

袁先生还将不同诗集之间互相联系,融会贯通,为后来的研究者指出了线索。比如卷三著录吴伟业《梅村家藏稿》云“杨凤苞《秋室集》卷三有《某氏读梅村艳诗书后笺》,沈丙莹《春星草堂集》附刻读吴诗随笔二卷,于梅村咏史诗,多为索隐,犹不失为研究吴诗之参考也。”看似三言两语,其实却是多年读书的积累。

由于广泛阅读了四千多家清人诗集,互相比勘,《叙录》在考证诗人生卒年方面也有不少创获。比如卷十六著录的康熙刻本高不骞《傅天集》有云:“不骞生年向无确说,或作明万历四十三年,或作康熙十六年,相差至一甲子。近人辑文学家传,以为万历年生人,绝非层云子,尤误。今据张锡爵《吾友于斋诗钞》载乾隆六年华亭八十五翁高不骞序,可定为顺治十四年。”

像这样的细节考证还有许多,虽然看似解决的只是小问题,却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基础,而且非经过广泛而细致的阅读排比,是不能发现的。

《叙录》一书常能以小见大。比如卷二著录的胡承诺诗集二十七卷,最后有这么一句:“明季遗民多喜与达官酬接,承诺于康熙六年入都,仅有诗赠王士禛,其人品清峻可知矣。”虽是轻轻一笔,却体现出袁行云先生对当时诗坛风尚的深刻理解与敏锐体悟,绝非死读书者可得。

袁行云先生和他的《清人诗集叙录》

当时资料很少,并不大知道袁行云先生的生平事迹,只是佩服他学问深湛,文笔雅洁。后来陆续查到一些文章,才知道他出身于名门武进袁氏,曾在新闻界工作,后执教中学二十余年,“文革”结束后考入社科院历史所任副研究员。他幼承庭训,有丰富的旧学素养,经学、史学、文学与目录学等都有较高造诣。他还具有现代学术的眼光,对有关时事、民俗、学术、文化、少数民族、小说戏曲等内容的作品甚为重视,“悉举其要”,这方面的作品,往往又是传统诗论所忽视的,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。而且,他治学态度极为严谨,三十多年如一日,披阅四千多种诗集,这样坐冷板凳的笨功夫,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。

总之,《叙录》一书体大思精,是旧学素养和现代学术思想的结合,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,但肯定是前无古人的清诗研究著作,

得此书时,我也正开始买一点线装古籍,那时能看到的清人诗集尚多,碰到拿不准的书常常翻阅《叙录》,学到了不少知识,也按书索骥买了些并不广为人知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集子,受益匪浅。

转眼就到了2007年的春天,翻阅中国书店春拍图录时,我吃惊地发现竟然有一部注明为《清人诗集叙录》稿本的拍品。介绍共有毛装八十五册,从图片上看,字句修改很多,笔迹也对,的确是手稿无疑。但当时不免有些疑虑:全书共二百余万字,这会是全部手稿吗?

到了预展现场,这个当然是重点关注对象,整整三大纸箱翻了个遍,的确完整无缺!那么,自是志在必得,经过十余次竞价,终以五万五千元收入囊中。当时现代著作手稿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,这个价格足以买一部比较好的明版书了,估计也有同样佩服袁先生的爱书人参加竞买。

其实,即使不考虑此书的重要学术成就,光看那一手俊秀挺拔的书法,二百万字五万多块钱也并不算贵。现在号称书法家者众多,其中多少人有这样的功力?而且从手稿的不断修改中更能体会成书的艰辛,了解行云先生思考的过程,乃是更为深入而珍贵的学习资料,这恰恰是成书所无法提供的独特之处。

正文前附有编辑所拟作者简介一篇,作于先生病逝前不久,病逝日期留作空白。后有袁先生亲笔认可,落款日期为逝世前几天的9月2日,可能是去世前最后的手迹之一,弥足珍贵。

责任编辑:dtyu021

本文相关推荐